中國硫酸鉀企業期待獲得公平待遇
硫酸鉀是鉀肥的一種。我國的硫酸鉀工業因種種原因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之前幾乎是一片空白,以致于長期依賴于進口,每年進口量達60萬噸左右。直到1992年,以曼海姆法著名的臺灣青上公司創始人陳怡全先生懷著對祖國鉀肥事業的滿腔熱忱,排除重重困難,在大陸建立了我國第一套真正工業化、符合國際通行質量標準的硫酸鉀工廠——天津天青化工有限公司。回想起來,當時剛剛誕生的天津青上公司時時面臨著無米下鍋的境地。因為是民營企業,進口原料沒有許可證,因為許可證只發給國有企業。而有證無證原料價格要差200~300元/噸呵!市場就是這樣不公!沒有辦法,青上公司只能從中間商手中購買高價的氯化鉀。而且,按當時的政策,硫酸鉀企業還要上繳13%的增值稅。因為是第一個硫酸鉀企業,生產出來的硫酸鉀產品農民還不接受,因為農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中國有硫酸鉀。由此可見,襁褓中的中國民營硫酸鉀企業有多難!最初的幾年企業幾乎年年虧損。后來企業經過了三四年的艱苦奮斗,上至董事長、下至普通員工,一家家地跑,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推銷,真是走過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國產硫酸鉀市場才逐漸被打開,農民也終于認識到了中國真的有物美價廉的硫酸鉀產品,完全可替代進口并且比進口的還要好。此時,國家對民營硫酸鉀企業的政策也好了許多,不但取消了貿易商進口氯化鉀的補貼,而且經過青上公司多年向國家呼吁和申訴,1996年4月1日,硫酸鉀生產環節的增值稅終于取消了。經過當時的朱镕基總理、吳邦國副總理、吳儀國務委員的親自批示,外經貿部也給了外資企業一定的氯化鉀進口配額。看,農民接受了,市場打開了,政策落實了,青上公司這才享受到了國民待遇,干勁也被激發出來了。自1992年至2011年的近20年間,臺灣青上通過獨資、合資及輸出技術設備,在大陸自北向南共投資興建了19家硫酸鉀工廠,總裝置能力83萬噸,使我國硫酸鉀工業從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水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可以不夸張地說,青上是大陸硫酸鉀行業的先驅,青上為大陸硫酸鉀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至此,中國徹底扭轉了硫酸鉀全部依賴進口的落后局面,既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外匯,也為中國農民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硫酸鉀肥。而且,青上公司的硫酸鉀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每年還可大量銷往國外。
標準落后造成混亂
青上公司的成功,也拉開了我國硫酸鉀工業大干快上的序幕。由于硫酸鉀的國家標準修訂遠遠落后于硫酸鉀的行業發展,仍沿用了ZBG21006-89及后來修訂的HGT3279-1990版本。而這兩個標準都對氯根沒有要求限制,造成一些不法之徒和散兵游勇有了可乘之機,以氯化鉀冒充硫酸鉀,以假亂真,粗制濫造。很快,硫酸鉀行業就出現了市場混亂。從1994~2000年間,國內先后出現近百家硫酸鉀生產企業,而其中能夠正常、長期運行的僅在1/3左右。隨著國內硫酸鉀裝置能力的快速增長,國內市場出現大幅波動。2002年,大陸硫酸鉀有120萬噸的裝置能力,投產率只有60%左右,生產硫酸鉀72萬噸。而且硫酸鉀的出廠價格從前幾年的1900元/噸一路下滑跌至目前的1400元/噸左右,更有企業賣到1300多元/噸,幾乎與氯化鉀同等價格。進口產品的價格也逐漸走低。
如此低廉的國內硫酸鉀價格造成一部分工廠已經發生虧損,還有一部分工廠已經停產、改產。這無疑又是一個一哄而上、粗制濫造、惡性競爭的殘酷局面。硫酸鉀企業跌入了深谷。
這中間也發生過驚喜。2003年10月8日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天,氯化鉀的價格突然上漲。維持了近10年的氯化鉀每噸1200多元的價格被打破,一下子漲了近100元。此役一發不可收。結果,5年間氯化鉀從2003年每噸1300元的價格,一直漲到2008年7月每噸5000元近似瘋狂的地步。同時,國際市場硫黃價格從每噸30~40美元漲到850美元。國內98%硫酸價格從300元漲到2000元。國內硫酸鉀價格也隨之大幅上漲。這已到了駭人聽聞的境地。看上去大陸硫酸鉀企業會跟隨漲價大潮一路高歌猛進。但物極必反。隨著雷曼兄弟的倒臺,世界金融危機的氣氛蔓延,2008年10月氯化鉀價格突然下跌。近6000元的硫酸鉀價格頓時無人問津。化肥界一片嘩然,紛紛跳水。跑得快的賺了大錢,跑得慢的賺了小錢,沒有跑的被死死套牢,跌進深淵。
從硫酸鉀的命運可以看出,雖然這是個小產品,但由于標準落后,監管不力,同樣沒有擺脫其他產品普遍遇到的市場空白——填補空白——產能過剩的厄運。
硫酸鉀是一種速效鉀肥,近年來受到了廣泛認可。
政策不公企業不平
國內硫酸鉀工業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但它也遇到了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我認為也是一種不公。
1.增值稅先征后返
以青上公司為首的曼海姆技術硫酸鉀工廠全國總產能近180萬噸,占全國裝置能力60%以上。但大部分企業是非公經濟體,是完全靠民間資本一點點做起來的。但是,無論是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還是對行業的優惠和扶持政策,往往惠及不到加工型曼海姆技術硫酸鉀企業,而是給了資源型企業、國有企業。
2004年,青海鹽湖集團所在地因地方財政困難上書國務院、財政部、稅務總局。結果是在沒有充分調研的情況下,領導大筆一揮:鉀肥生產企業上繳13%的增值稅先征后返。領導也沒搞清楚鉀肥企業都包括哪些,就把與青海鹽湖集團生產方式完全不同的硫酸鉀企業也框進去了。這樣一來,對于流動資金來源本來就很困難的民營硫酸鉀企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當年本人曾多次到財政部、稅務總局申訴,領導才明白鉀肥項下原來還包括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碳酸鉀等。但是氯化鉀是資源型企業,其他“鉀”都是加工型企業,兩者有天壤之別,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資源型氯化鉀企業每噸有60%左右的利潤,而加工型鉀肥企業好的光景每噸才有3%~6%的利潤,弄不好還要虧損,怎么能比?
而且先征后返的文件制定得很粗,完全是主管部門任意行事。返稅時間沒有約束,退稅好的地方2~3個月就退,大部分是半年以上;被扣住的稅款少則二三百萬元多則五六百萬元甚至更多。本來企業經營環境就差,占壓這么多流動資金,叫企業如何生存?
2.特別關稅105%
2008年5月,國家為穩定物價,保護農民的利益,保護國家的資源,頒布化肥特別關稅為105%~135%。磷肥企業、氮肥企業,這些都是大企業,資源型企業,都是高耗能的大戶,國家利用關稅進行出口限制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全國只有180萬噸裝置能力、加工型的硫酸鉀企業來說,這樣的關稅就不合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氯化鉀采購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硫磺采購商,而這兩種原料恰是曼海姆硫酸鉀的主要生產原料。原料在外,符合國家利用國外資源的產業政策。另外,這個行業中多為非公有制小企業。曼海姆技術硫酸鉀每噸的能耗為:電60千瓦時,油63千克,水1.5噸,而且幾乎沒有“三廢”產生。企業既不是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更沒有變賣國內資源的條件。與其讓這些企業關在國內惡性競爭,互相殘殺,不如放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可特別關稅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2008年以前,中國每年有3萬噸的硫酸鉀出口量,全部是青上公司做的。但2008年以后,1噸也沒有出口了。這對中國有什么好處?
上述兩個政策的出臺,明顯地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盲目的一刀切,有失公允。
我們深知,今后硫酸鉀市場競爭激烈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是常態,而且會白熱化。特別是一些資源型企業的加入,使競爭更加殘酷。我特別要說,資源型企業不應拿著全民的資源擠兌加工型企業。市場是大家的,市場是多元的,一家獨大壟斷市場有悖市場經濟的法則。我們覺得,作為政府,越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越應該主持市場的公道,制定公開、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引導和約束企業的經營行為越顯得重要。不管是國有經濟、民營經濟,不管是資源型企業還是加工型企業,都是中國大地上的企業,都在以自己的努力為共和國創造財富。在市場上,企業和國家一樣,應該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這是我們對政府的期望。只有政府創造了公平的市場環境,企業的自律才會實現。當然,作為企業,我們也應該深刻地反思。增加稅收、安排就業、合法經營,是企業必須履行的責任。
- 上一篇: 農資連鎖經營的成功秘笈
- 下一篇: 大棚蔬菜受濕害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