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 基礎在“三農” 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當前推動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穩定有序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二是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是,客觀地講,城鄉差距還很大。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里邊,工農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所以城鄉發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深入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把握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當前推動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解決好農民工問題 穩定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一是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穩定有序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工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也是幾十年城鄉分治長期積累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起飛、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期的集中釋放。推進城鎮化一個很大的任務,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的任務,是實現農民的轉移和城鎮化,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既可使外出農民獲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農民有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空間。所以富裕農民并不是說把農民都減少了,但是減少農民有兩方面好處,一方面走出去的生活過得更好,另一方面留下來的土地可以變得更多。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應該流轉、需要流轉。搞現代農業,一定要有適當的規模,利用機械、使用科技。種地要有效益,首先得有一定的規模。土地要走經營規模的路子,前提就是大量的農業人口和勞動力要轉移出去。土地流轉的進度要和農民的轉移相適應,土地經營規模也要和勞動力相適應,所以我們提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建筑行業、紡織行業、冶金制造行業,主要是從外地來的農民工。農民工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貢獻之大,對我國社會結構變化、社會變遷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歷史性的。據國家統計局監測,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63億人,其中1.6億在城里,其他的在縣鎮。
農民工在城鎮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們從戶籍身份看仍然是農民,是基本脫離農村而又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尚處于社會結構中第三元狀態的一個龐大社會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經成為農民工大軍的主要組成,占外出農民工的比例大約在60%。也就是說,有1億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里就業,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農民工回到農村種地,他們大多數人本身就沒有承包地,而且絕大多數從來沒有種過地,也不想再回去種地。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講,也不應該讓上億的人口把青春獻給城市,把養老負擔再甩給農村。因此,從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調整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要真正打開城門,以包容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接納農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轉為城市居民。當然了,也不能都進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共40條。農民工務工就業的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農民外出務工辦證、收費基本取消,農民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標準,子女能在務工地接受義務教育,另外勞動保障、特別是工傷保險等也向農民工覆蓋,等等。應該說有很大的進步,現在農民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勞動力,但是也要看到,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同權同待遇,任務還十分艱巨,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社保、居住、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為其在城市穩定就業居住奠定基礎;又要著眼長遠,推進城鄉聯動改革,逐步取消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城鄉居民身份差別,暢通農民工成長、上升通道,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逐步安家落戶,使他們工作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心理融入社會。
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 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改善農村民生,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2002年以來,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里,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目前,全國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電話,100%的鄉鎮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寬帶。同時,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取得顯著進展。我們長期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社會政策,城里面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管的,而農村的是農民自己辦的,比如說教育,城里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孩子上學的校舍要集資,但是農村是這樣的。應該看到,這些年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現在的農村實現了真正的義務教育,不集資辦校舍了,特別是在農村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新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有兩大歷史性變革,惠及億萬農民,必將載入史冊。一是免除農業稅。二是在農村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對農村人口的全覆蓋,參加新農合人數超過8億,60歲以上老人,大多數都已經進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這都是歷史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歷史欠賬多,過去是城鄉兩套制度,所以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低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另外城鄉公共服務包括社保還是兩套體系、兩種標準。農村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為此,要加大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標準和保障水平,最終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總的來說,要把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要真正推進農村的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庭院美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 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三是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主要問題是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實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靠農業農村來支持工業、建設城市。改革開放之初,有關機構算過一筆賬,當時全國工業凈積累剛好與農產品剪刀差多年的總積累大體相當,就可以想象農民對工業化的貢獻有多大。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逐步放開了價格,應該說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逐步在減少、消失,但是要素城鎮化超前,農民城鎮化滯后,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換突出起來。我們現在講,要逐步縮小或者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問題,主要是城鄉要素的交換不平等。一個是土地方面,要搞工業化、城鎮化,肯定要征用一部分土地,近年來我們征地補償費用逐年提高,但還是大大低于土地的市場價格。出讓價格往往是征地補償費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土地出讓的收益,級差地租是巨大的。土地出讓收入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設,直接用于農業的占比還是比較少的。金融方面,農民和農業積累的資金大量流入城市工業項目。農村資金供給嚴重短缺,提高了農業和農民的融資成本。勞動力方面,也有專家測算,農民工通過低工資和沒有強制規定上社保的方式,每年為城鎮積累的資金數量也是比較大的。
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和政策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合理補償機制,進一步使要素向“三農”流動。因為農業是基礎,農業是薄弱環節,農業現代化是短腿,沒有要素的支持和投入,想快趕上來是很難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土地征用,要讓農民得到合理的補償。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完善和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引導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包括產品創新,要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抵押、擔保制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農民怕“三大”,第一上大學,確實上大學四年讀起來,沒有六七萬可能下不來,但是這個現在也解決了,國家出臺了政策,助學制度,包括助學貸款制度、助學資助制度,不使一個孩子因為拿不起學費而輟學。第二,生大病,現在有新農合,還有大病救助制度,所以基本上費用絕大多數可以報銷了,也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遭大災,這個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我們支持農民加入保險,但是過去沒有保險,這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不斷地推進探索。現在保險的覆蓋面還不夠寬,標準還不夠高,特別是覆蓋面。一場疫病,一場大水等滅頂之災還是有風險的,所以我們要完善保險制度,通過分散風險機制來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城鄉平等就業制度。這三個問題,農民工的問題解決好,農村的公共服務問題解決好,還有城鄉要素交換的問題解決好,相信會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資源支持。
特別指出一點,推進城鎮化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取代新農村。城鎮化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必然方向,但是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也必須建設新農村,因為中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所以,城鎮化要加快推進,但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忽視。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2.6%,當然這是常住人口,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算大約還是在35%左右。即使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70%,按屆時總人口15億人計算,仍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雖比現在大幅度減少,但還是很大的數字,這就是中國的國情。我們必須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同時,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也不能盲目套用城鎮化建設的做法,簡單地撤村并居,讓農民上樓。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更不是所謂的“去農村化”。有差異才有多樣化,如果把新農村都建成高樓大廈,到哪里去尋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田園風光,到哪里去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種意境。城鎮和農村應當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否則就可能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建筑是寫在地上的藝術,是個歷史行為,犯了錯誤是不大好改的,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城市。所以只有傳承鄉村文明,保留田園風光,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那才是美麗鄉村。
- 上一篇: 馬鈴薯的主要病害
- 下一篇: 科學使用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