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營養常識
一、作物生長發育需要16種營養元素。他們是 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銅(Cu)硼(B)錳(Mn)鋅(Zn)鉬(Mo)氯(Cl)每一種營養元素在作物體內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必須平衡施肥才能滿足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
二、 肥料就是給作物提供養分為主要功效的物料,他不僅供給作物的養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還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一般分為有機肥(農家肥,也稱為完全肥料)和無機肥(化肥,也稱為礦物質肥料);按形態分為固態肥、液態肥和氣態肥;按成分分為單質肥料和復合肥料;按作物需要量分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按含量分為高濃度肥料(≥45%)和低濃度肥料(<45%)。
三、植物的礦物質營養學說,就是說土壤中的礦物質是一切植物的養料,廄肥及其他有機肥料對植物生長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機質,而是這些有機質分解后形成的礦物質。植物礦物質營養學說的確立,建立了植物營養學科,從而促進了化肥工業的興起,實現了肥料工業化生產,提高了作物的產量。
四、養分歸還學說,就是說隨著作物的收獲,必須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的養分,如果不及時的歸還養分于土壤,地力必然會下降,要想恢復地力就必須歸還從土壤中帶走的全部東西,為了增加產量就應該向土壤多施加養分元素。通過增加肥料,以施肥的方式補充作物從土壤中取走的養分,促進土壤養分循環,從而為培肥地力、作物穩產高產和均衡增產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五、最小養分律。作物為了生長發育需要吸收各種養分(元素),但是決定作物產量的,卻是土壤中那個相對含量最小的有效作物生長因素(元素),產量也在一定限度內隨著這個因素(元素)的增減而相對地變化,因而無視這個限制因素(元素)的存在,即使繼續增加其他營養成分也難于再提高作物的產量。最小的因素(元素),決定了作物的產量高低。這個最小養分律用“木桶理論”解釋時,就是說一個木桶由18片木板和底板組成,如果說18片木板長短不齊的話,那么決定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最長的那個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個木板決定的。最短的木板就好象是土壤中的那個含量最小的養分元素。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必須根據不同作物對養分的不同需要,對作物進行施肥,保證氮磷鉀的平衡施用,才能滿足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能偏施某一種養分,那樣會造成浪費,同時作物也不能高產優質。
六、肥料報酬遞減律。就是說在作物栽培過程中,在其他技術條件穩定的前提下,隨著施肥量的漸次增加,作物產量也隨之增加,但是作物的增產量卻隨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遞減趨勢。比如說20年前一斤尿素可以增產10斤小麥,而現在只能增產5——7斤小麥。因而與報酬遞律相吻合。報酬遞減律在施肥中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它的存在就是為了避免施肥的盲目性,單一性,通過科學施的、平合理的、平衡的施肥,來提高肥料的經濟效益,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作物營養常識 2014-4-3 本文被閱讀 5750 次
- 上一篇: 各種肥料混合全面解答
- 下一篇: 國內水溶肥料的生產現狀及化學合成生產工藝技術發展方